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嵩水坪村 村民 孙成喜:“栀果田里还可以发展茶叶种高粱、黄豆、红薯喂猪(循环农业)都还可以。”
但全凭传统的种植和销售,无法将栀果产业价值“吃干榨尽”。于是,建初加工厂、办合作社成了都镇湾镇的新探索。依托栀果好品质,刘师傅在自家办起了一个小炕房,炕干的栀果卖到成都、重庆等火锅底料市场很受欢迎。
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横山村 村民 刘定春:“ 我们这里的优势是个大,颜色红做火锅底料,颜色鲜艳在成都市场产品还是很受欢迎的。”
截至目前,都镇湾镇桅果初加工厂已经有了4家,可基本实现全镇栀果主产村的鲜栀就地就近初加工。
长阳群益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刘克望:“ 我们今年合作社在收购量比以往翻了一番,以往只收了几百吨今年达到1200多吨,一部分交给色素厂,一部分交给香料市场。”
好产品找到“好婆家”的愿景已经实现,但走得长远,还需要靠品牌引领,都镇湾镇又运用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方法稳定这项产业。
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 镇长 杨奎:“ 我们成立了金福红栀协会产业党支部,通过支部带领产业协会,协会服务市场主体和栀农实现抱团式发展保证栀果质量,提升栀果品质。”
如今,都镇湾镇还在继续提升栀果种植新技术,面积和产量得到了稳固,品质年年攀升。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“金福红栀”的原产地,都镇湾镇把握产业优势,通过加工厂、合作社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。
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 镇长 杨奎:“ 都镇湾镇有可采摘的栀果园(丰产园),两万余亩目前全镇栀农每年可实现收入超6000万元。”
来源 | 《垄上行》
编辑 | 宋嘉诚
编审 | 许蓓
监制 | 杨斌
垄上行视频号
欢迎关注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